胃食管反流共享平台

射频消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嗯,可以来了解一下!

作者:反流中国

时间:2020-02-04

  

前  言

射频消融治疗的应用非常广泛,不同的频率、温度和输出功率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可治疗心律失常(房颤)、良性前列腺增生、肿瘤等疾病。但是用射频消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你听说过吗?

说到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目前最常用的两种方式:一是药物治疗,主要以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为主;二是手术治疗,多数采用腹腔镜胃底折叠术。但是部分患者难以永久停药,或者仅有部分症状得以缓解且难以控制,而又惧怕手术,怎么办?
 

借助胃镜检查技术的发展,内镜下治疗应运而生。在众多内镜下治疗方法中,射频消融治疗开展最为广泛,并取得了良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这种方法是在胃镜的引导下,将一根射频治疗导管插入食管,应用射频治疗仪多层面多点对胃食管结合部位进行射频热疗。

 

通过热能引起组织破坏、再生,诱导组织收缩、重构,并使部分神经末梢失活,从而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厚度和压力,减少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发生次数,最终达到治疗胃食管反流、改善反流症状的目的。

用一种病态修复另一种病态,很有点“负负得正”的意味。

应用射频消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目前在我国尚不普及,所以大家对此了解不多。其实早在2000年射频消融就由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了,并在2013年成为美国消化内镜外科医生协会(SAGES)推荐的胃食管反流病首选的内镜下治疗方式。

对世界范围内2万余例临床治疗的研究,证实了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持久性可重复性

安全性

可于门诊开展,操作方便,与无痛胃镜操作相当,治疗时长只需30~45分钟。术后6小时后可进流食,次日可进半流食,1周即可过渡为普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且程度轻,为一过性症状,包括胸骨后不适或疼痛、低热、恶心和/或呕吐、轻度吞咽不畅等,无穿孔、黏膜撕裂和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有效性

射频消融治疗可显著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反流、烧心等典型症状,食管外症状如咳嗽、哮喘、咽喉炎等症状得以缓解,减少或停止了药物的使用。国外的研究显示对于需长期服用PPI的患者,术后80%可停用PPI。国内一项术后5年的调查显示,23.9%的患者可以减药,57.2%的患者可以停药,75.4%的患者对治疗感到完全或部分满意。

持久性

近期的研究显示,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后,疗效至少维持48个月,国外报道疗效可持续4~10年,对PPI依赖性显著降低。

可重复性

与其他药物、手术的治疗方式并不冲突,甚至可在胃底折叠术失败后进行。抗反流术后疗效不佳的患者可考虑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后疗效不佳或复发者亦可考虑抗反流手术,或再次行射频消融治疗。

上面把好处罗列了一大堆,但再好的治疗也不是说用就能用的,射频消融治疗前应进行胃食管反流病专科评估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个体化考虑患者的潜在状况,术后进行严密观察及正规治疗,并进行规律性的随访。

 

内镜下射频消融治疗生活心理调理药物治疗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或相互替代的关系,构成了目前相对完整的抗反流治疗体系。

所以,作为一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也不需要过度的紧张和焦虑,战胜胃食管反流病,总有一种或几种治疗方式会适合你!

文章来源:反流中国

胃食管反流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