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共享平台

警惕!这种疾病容易破坏我们身体的抗反流功能!

作者:反流中国

时间:2020-08-09

  

我们吃进胃里的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之所以不会随着我们弯腰躺卧倾倒出来,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口风很紧”的贲门(胃的上口),以及一段“强有力”的下食管括约肌(LES)

下食管括约肌是食管末端一段略增厚的环形平滑肌,长度大约在3~5厘米,可以在横膈的食管裂孔中上下移动。括约肌强有力的收缩,使食管下段形成一个生理性高压带——正常人安静时下食管括约肌的压力为10~30mmHg,比胃内压高5~10mmHg。这种高压可以有效地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里,是我们人体抗反流功能的中坚力量(这也是贲门“口风”紧的原因)。

当我们吞咽时,下食管括约肌都有短时间的开放,让食团通过。但有时在不吞咽时,下食管括约肌会有自发的短暂松弛,其松弛时间明显长于吞咽时松弛的时间,被称为“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可导致反流。

当胃扩张或扩张过度时,下食管括约肌的长度缩短到一定程度时,其压力不能再使贲门保持关闭的状态,贲门开放也可以出现反流。

另外,高脂食物、吸烟、饮酒、巧克力、咖啡等食物,以及某些药物可以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从而诱发反流。

不过,这些反流形成后,都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服用药物等手段改善或治疗的。但是,有一种疾病,可以偷偷的改变下食管括约肌形成的抗反流功能,而且一旦改变并形成了胃食管反流病,就很难通过、甚至无法通过药物治疗。

这种病就是——食管裂孔疝(HH)

食管裂孔疝是腹腔内的一些脏器或组织 (主要是胃) 通过膈肌的食管裂孔暂时或持续性地进入胸腔所致的疾病,属于膈疝的一种。

食管裂孔疝可大致分为滑动疝(Ⅰ型)食管旁疝(Ⅱ、Ⅲ、Ⅳ型)

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最为常见,占90%左右,表现为食管下段、胃食管结合部、贲门区及部分胃近端经食管裂孔进入胸腔。别的因素都是影响下食管括约肌的功能,而食管裂孔疝却是硬生生地破坏了下食管括约肌周边的结构!

滑动疝会影响下食管括约肌阻止反流的功能,并会损害反流发生后食管清除胃酸的过程,从而对反流造成影响。内镜和放射影像学检查表明,50%~94%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存在滑动型食管裂孔疝,而正常人群中该比例为13%~59%。食管裂孔疝越大,发生症状性胃食管反流的可能性越大。

食管裂孔疝最常见的症状为烧心、反流和吞咽困难部分患者可有心前区痛、胸闷及心前区紧束感等症状,有时很难与冠心病鉴别。当疝入胸腔的组织压迫心、肺和纵隔,可以产生气急、心悸、咳嗽、发绀等症状。

但是, 就食管裂孔疝本身而言, 大多时候是没有症状的,所以漏诊率相当高。

因此,当我们得了胃食管反流病后,在应用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时,应该想到是否存在食管裂孔疝的可能(尤其肥胖、女性、老年人群)。充分且必要的检查,如上消化道钡餐、胸部CT、胃镜、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等相结合,就可以让食管裂孔疝无处遁形!

 


 
 

往期回顾

《一文知晓食管裂孔疝》

《食管裂孔疝如何诊断和治疗?》

 

文章来源:反流中国

胃食管反流共享平台